最新消息

如何減碳兼顧產業公平?

環團認為,有鑑於目前國內碳權抵減碳費的部分,不受CBAM機制承認,未來我國出口到歐盟的產品,將全部都要再另外購買CBAM憑證,與其繳費給歐洲不如留在台灣島內。鄭泰鈞認為,碳費收入都會回到碳費基金,幫助公正轉型、回到減碳行動上,台灣把碳費收的錢回饋到產業節能、透入再生能源,對台灣綠色競爭力才有幫助。

對於外界較擔憂的綠色通膨影響,實際上則相當有限。根據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,碳費以500元計,台塑僅需繳納122億元左右,僅占其2023年生產成本(8,318億元)的1.47%,以此類推中鋼約為2.34%(97.91/4,177億元)、台泥約為2.14%(22.35/1,043億元),影響並不如其宣稱的巨大,加上由於「淨利」頗受經濟景氣循環影響,並無法反映碳費真實影響。

針對碳排大戶每年須要繳多少碳費,環境部也有提出試算,目前全台有4廠年碳排放達1000萬噸以上,若不減碳每年需要繳交29億9,250萬元,若提交減碳難度較高的行業別指定削減率,採用優惠費率A方案50元,高碳洩漏係數產業仍須繳交1億元,對企業來說也是一筆負擔不小的成本。

若以民生最關心的碳費對於房價的影響,經《RECCESSARY》團隊分析 ,在碳費每噸徵收500元的情況下,初期對房價的影響僅小於0.1%。即使到了2036年,房價漲幅也僅約2.2%。整體而言,並不會導致顯著的綠色通膨問題。

*圖文出處 : https://www.reccessary.com/zh-tw/news/world-market/taiwan-carbon-fee-analysi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