歐盟將開出「碳關稅」的第一槍!2023年開始生效、2026年正式實施的「碳邊境調整機制」(CBAM)是什麼?為何引發台灣企業的碳焦慮?
碳邊境調整機制」(CBAM)將在2023年試行、延長1年到2025年底,預計2026年1月上路
進口商需完成採購相對應的CBAM憑證,產品才能進入歐盟
CBAM初期管制五大高碳排產業:水泥、電力、肥料、鋼鐵、鋁業
氣候危機在即,全球已有超過130個國家,宣布推動在2050年前達成淨零碳排,這也是台灣的目標。
2021年7月,也就是在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辦第26屆聯合國氣候大會(COP26)的前夕,歐盟執委會提出落實「降低55%溫室氣體排放套案」(Fit for 55 package)的12項相關措施。
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是什麼?
值得注意的是,Fit for 55中最為重要的機制就是「碳邊境調整機制」(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,簡稱 CBAM)。然而,預計在2023年10月試行、2026年正式施行的CBAM,又是什麼?
CBAM 主要透過明訂出口國產品的碳含量,若超過進口國規範,進口商除須購買「碳權」外,也將會面臨產品被課徵碳關稅。
也就是說,CBAM是歐盟對進口到當地的碳密集型產品,依據碳排放量,進口商需完成採購相對應的CBAM憑證(CBAM Certificate),產品才能進入歐盟。但如果是非歐盟的生產商,只要提供產品在非歐盟國家已依據碳價格支付費用的相關證明,進口商則可以抵消歐盟CBAM憑證的採購費用。
設立CBAM 的用意,就是希望此舉可以有效降低全球碳排。
此外,歐盟希望透過 CBAM 來避免「碳洩漏」(Carbon Leakage)的情況。碳洩漏指的是,高碳排產業為了躲避嚴格的碳排放規範,會選擇外移到碳排放規範較為寬鬆的國家的現象。當生產移轉至境外後,也導致境內進口產品的需求增加後,碳含量也隨之提高。
這也是過去歐盟在境內實施碳交易體系(European Uni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,簡稱EU ETS),所面臨到的困境。因此,透過CBAM也有望補足現行 EU ETS的限制,並要求進口產品也需要負擔減碳的成本。
此外,也希望透過 CBAM 來維持歐盟產業的全球競爭公平性。歐盟產品在境內必須負擔減碳成本、出口則面對價格劣勢,而 CBAM 使進口產品的價格,反映碳定價。並且,針對歐盟出口產品給予調整,像是退稅等措施。
引用自 : https://esg.gvm.com.tw/article/5120
圖片引用自 : http://www. https://ctee.com.tw/news/20231219701935-43050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