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內碳費近期拍板,初期開徵範疇一、二年碳排放量2.5萬公噸以上企業,影響較大的範疇三則暫不納入。雖然外界對於費率從不同立場引發諸多評論,然而碳費實施後,在政策上應如何加速產業轉型值得關注,包括引導排碳及用電大戶朝向自主減碳、擴大新能源創新技術及基礎建設,以及帶動供應鏈減碳轉型三大重點方向,結合金管會加速推動的轉型金融,有助於擴大國內資金新動能。
首先碳費鼓勵企業採「自主減量計畫」爭取優惠費率,具有實質減碳的激勵效果,而金管會推動「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」,並以擬定減碳轉型計畫做為銀行對企業融資的評估指引,呼應碳費機制相輔相成,以政策鼓勵企業設定中長期目標持續性減碳。
碳費成本壓力引發企業對創能、儲能、節能創新技術及設備高度需求及投資意願,成為極具潛力的新興產業,例如對高碳排製造業製程更具減碳效能的氫能,近年開發出更具低碳、低耗電的高效率「綠氫」製造技術,已吸引國內外開發商、專業投資機構及創投基金、銀行團的注意。儲能部分國內銀行業已投入設備專案融資及聯貸業務,然而近年天災地震氣候風險升高,考量儲能案場及設備安全及穩定性,包括效能檢驗標準及驗證機制、設備保險及再保機制需進一步強化,以降低銀行授信風險。
節能為國際能源總署(IEA)認定實現淨零和能源轉型最重要策略,但要做到深度節能需更多先進技術投入,並鼓勵大型及中小企業一起推動,故擴大能源技術服務業(ESCO)規模,銀行結合信保基金專案融資協助ESCO擴大對企業新智慧節能科技及財務整合服務範圍,開發企業端新種節能融資商品,將節能及減碳績效連結至融資額度與利率,授信客戶除可降低碳排,省下來的能源費用扣除支付ESCO費用及銀行本金利息後,還可讓企業產生節能收益或有能力增加節能投資支出。
銀行提供高碳排企業減碳轉型融資為重要的轉型金融工具,然而現有減碳技術水準僅滿足企業部分需求,中長期隨產能擴充可能又產生新的減量及技術需求,如技術端開發不及導致減碳目標進度落後或需增加預算,影響現金流量及財務營運,都可能降低銀行授信品質,甚至因企業原訂減碳轉型計畫未能達標卻引發銀行「漂綠」疑慮,應預先將風險評估及因應方案納入企業計畫檢視,以降低銀行授信風險。
未來政策推動擴大能源轉型基礎建設及實際應用場景、開發商補助等措施,再結合高科技業共同合作技術研發,培育能源低碳相關供應鏈新興產業聚落與連結高科技產業,有助於吸引國內外資產管理機構,結合創投基金擴大投資相關新創事業,並透過政府基金投資及導入能源轉型信用保證機制、第三方檢測驗證及認證、擔保,協助降低銀行業融資技術上的困難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