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特聘教授洪慶章聚焦海洋性藍碳研究逾15年,證實海洋浮游動物代謝的「糞粒」是主要的顆粒有機碳,可透過食物鏈大量把二氧化碳儲存於深海。洪慶章指出,整體海洋碳移除量,占全台年碳排34.5%,潛力驚人,這項研究成果已研究登上國際期刊「海洋污染公報」(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),藉此呼籲政府,要達到碳中和的目標,要著眼海洋性藍碳。
洪慶章與海軍軍官學校副教授施詠嚴攜手組成跨校、跨國的研究團隊,首次對台灣「自然碳匯量」進行全面性盤查,強調海洋在全球氣候解決方案中的關鍵角色,為未來碳匯研究及政策制定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。
洪慶章指出,台灣自然碳匯現況,森林碳匯、海洋沉積物碳匯及海洋藍碳的二氧化碳年移除量分別為2,150萬噸、4,210萬噸及9,680萬噸。其中,海洋碳匯每年移除約占台灣二氧化碳年排放量2億8000萬噸中約34.5%,對台灣實現碳中和目標具有關鍵作用。對照台灣距離達成淨零排放,仍有約1億6千萬噸二氧化碳的缺口,應加強對台灣陸地與海洋碳匯的實海域測量,需要更多的研究船來協助,同時加速採取去碳化能源策略,如減少使用石化燃料,及推廣電動車、再生能源及氫能技術。
引用自 : https://www.chinatimes.com/realtimenews/20240923001814-260421?chdtv