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草床是重要的藍碳,在自然碳匯中扮演關鍵角色。然而,台灣的海草生態系統近年在氣候變遷、人為開發的威脅下,面臨著嚴峻的衰退危機。東華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劉弼仁指出,全球已失去了29%的海草,未來100年預估將再失去30~40%的藍碳生態系。
許多人常將海草與海藻混淆,但相較於沒有維管束系統的藻類,海草擁有真正的根、莖、葉,透過維管束進行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及光合作用。海草是生活在海洋淺水區的開花植物,它們沉於水中,將根部附著於沙質底部,並在光照充足、水質清澈的沿岸淺水區生長。劉弼仁強調,海草能開花、結果並產生種子,與海藻在外觀和分類上都有極大的差別。
台灣擁有高度生物多樣性,本島與離島的海草床生態也不例外。海草多生長於水深10公尺以內的海域,生長環境多樣,從沙質灘地、珊瑚礁平台到潮間帶等地貌都可以看到海草族群,分布範圍包括新竹、台中到嘉義、台南、屏東、台東以及離島等地。台灣的海草目前共有12種,包含甘草科的甘草、IUCN紅皮書所記載的貝克氏鹽草,以及水絲草科的單脈二藥草等。
儘管台灣多處可見海草床族群,但本島海草床面積估計僅約50公頃,國內海草床密度最高、面積最大的區域,當屬距台1600公里遠的東沙環礁,東沙島和環礁周邊的海草床面積達5420公頃,海草種類共九種,是全球海草的熱點,同時也是重要「碳庫」。
近年來,極端氣候事件、沿海工程開發、高分貝噪音、人為污染等讓海草床面臨嚴峻的衰退威脅。劉弼仁以相關研究表明,每年被破壞的藍碳生態系面積大概有34~98萬公頃,全球已失去了29%的海草,未來100年預估將再失去30~40%的藍碳生態系。
展開復育行動至關重要,國內目前保護和恢復海草床的策略包含積極劃設保護區、推動長期監測和量化研究海草床的科學研究,以及透過科普推廣活動增加大眾認知。
引用自 : https://www.reccessary.com/zh-tw/news/world-environment/taiwan-carbon-pool-at-risk